天氣一變,相信很多人都有「抓這裡也癢、抓那裡也癢」的經驗,一塊一塊的皮疹,又紅又腫,抓了也癢,不抓也癢,讓人非常困擾。而看了皮膚科醫師之後,可能會被診斷是「蕁麻疹」,有的人擦一擦藥就會好,但有些人卻會一直反覆發作,變成「慢性蕁麻疹」。
雖然蕁麻疹與濕疹都屬皮膚敏感,徵狀也有相似之處,但其實兩者的成因、病理,以至治療方法都截然不同,唯一相同的是患者若能找出致敏源頭,便有機會減低復發機會,甚至與皮膚敏感說「拜拜」!
濕疹 vs 蕁麻疹徵狀:有疹塊和痕癢 前者會脫皮
醫院皮膚科主任陳醫生指出,皮膚敏感十分常見,而且不止一種,例如多達八成人曾患過俗稱為「風癩」的蕁麻疹,屬於即時性的過敏反應,即皮膚疹塊及痕癢等是接觸到致敏原後迅速出現。
至於影響一至兩成人的濕疹也是一個統稱,多數是指異位性皮膚炎,屬於延遲性的過敏反應,原因是徵狀會在觸碰致敏原後一段時間才顯現。
兩種皮膚過敏也會引起疹塊和痕癢,但陳醫生說,臨床上要分辨兩者並不困難,最明顯是蕁麻疹並不會像濕疹般脫皮,而兩者在正常皮膚的界線、發生的位置和季節性等都不盡相同(詳見附表)。
根據統計,人的一生約有20%的機率得到蕁麻疹,它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,女性的發生率是男性的2~3倍,是一種相當常見的皮膚病,尤其現代人生活工作壓力大,患者有越來越多的趨勢。
常聽到蕁麻疹是因為吃海鮮所引起,跟壓力大有什麼關係?
蕁麻疹不一定是由食物所引起,只要食、衣、住、行方面能引發體內的組織胺釋放,就可能引起症狀。
可能誘發蕁麻疹的因子包括:
蕁麻疹的主要症狀
常見症狀有三大類,症狀表現與範圍會視嚴重程度而定。
蕁麻疹的致病機制
許多過敏原如海鮮、塵蟎等,當它們與人體首次接觸時,人體會啟動防禦機制激活體內的 B 細胞,進而引發 E 型免疫球蛋白 (IgE) 的大量製造。
一旦人體再次接觸過敏原,E 型免疫球蛋白就會與其結合,在刺激之下皮膚內的肥大細胞就會釋放組織胺,導致皮膚中的血管腫脹、興奮神經引起搔癢。
許多民眾不易區分急性與慢性,其實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,慢性尋麻疹通常會因不明原因反覆發作超過六週,而急性蕁麻疹只會在接觸過敏時發作,也不會持續至六週。
一般來說,急性尋麻疹大多是由飲食所引起,只要盡快找到病因、避免再接觸過敏原,通常很快就會改善。
一旦症狀持續且反覆發作六週以上,就稱為「慢性蕁麻疹」,這類患者通常不是食物所引起,而是跟個人體質有關,其他像是精神或情緒起伏、生活壓力大等都可能是誘發原因,由於慢性蕁麻疹的病因難以確診,也較難事先預防,所以紅腫、發癢的症狀就容易反覆出現。
長期紅腫、發癢的症狀讓許多患者不堪其擾,由於引起慢性蕁麻疹的因子不計其數,所以醫學上也區分許多不同的類型,最常見的是「慢性尋常性蕁麻疹」,約佔60%;其次為物理性尋麻疹,約佔35%;最後則是血管炎性蕁麻疹,約佔5%。
兩者在治療的第一步都必須找出病因,在生活上避開誘發因子,再依急性、慢性做區分採行不同的治療方式。
急性蕁麻疹大多不用治療就能痊癒,發癢難耐時可以冰敷或輕拍舒緩症狀,如果情況較為嚴重,醫師可能會以口服或施打抗組織胺治療,服藥次數可一天服用一次。
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第一線藥物為第二代抗組織胺,須每天給藥。如果治療效果不佳,則由醫師評估增加二~四倍的藥量,或考慮其他替代藥品、使用免疫抑制劑(如類固醇)等。如果皮膚發癢的情況較為嚴重,也可請醫師開立止癢藥膏改善症狀。
只要牢記以下幾點生活對策與治療原則,就能使慢性尋麻疹獲得良好的控制。
慢性蕁麻疹超過5成跟壓力有關
慢性蕁麻疹像是一種「身心皮膚病」,根據臨床醫師長期觀察,慢性蕁麻疹的患者大多與生活壓力大脫不了干係,尤其發病前的壓力指數通常較高。
醫師建議,身心調整對改善慢性蕁麻疹來說相當重要,許多患者透過改變生活節奏、調整作息、安排休閒活動紓解壓力,病情都能有明顯的改善。
登記成為Home360HK-家居360會員,和加入我們facebook專業, 可以隨時貼身追蹤我們每一至兩個星期的更新資訊和動態。謝謝!